发布日期:2024-07-27 13:55 点击次数:158
从起,北京市统计局将连续8天推出《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系列报告》。首日发布的报告显示,十年来推荐股票配资,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。同时,一核两翼格局日渐清晰,现代化首都圈推进建设。报告还公布了京津冀三地十年间就业、居民收入、公共服务等多领域的变化。
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(部分)
4260.9亿元
2022年京津冀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4260.9亿元,是2013年的2.2倍;R&D经费投入强度为4.28%,提高0.85个百分点,持续高于全国。
365家
2023年7月末工信部发布第五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公示名单,京津冀上榜365家,占全国的9.9%,三地分别为243家、59家和63家。累计共有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400多家。
6条
2023年5月以来,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门联合绘制6条产业链图谱,促进构建区域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供应链深度融合新体系。2023年11月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达成意向签约项目152个,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。
1009家
天津加快建设滨海-中关村科技园、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重点承接平台,截至2023年底,滨海-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近5000家,累计为1009家北京来津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;2023年,天津吸引京、冀投资额2305.6亿元,占全部引进内资的57.4%。
河北集中打造“1+5+4+33”重点承接平台体系,积极吸引京津产业转移,2014年以来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中北京占比近8成,廊坊、石家庄和保定承接北京转入基本单位最多,合计占比超4成。
2576公里
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、相邻城市间1.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。截至2023年末,京津冀地区高铁总里程达到2576公里,实现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。截至2023年11月底,京津冀“定制快巴”已开通6条主线、36条支线,累计开行2.64万班次,客运总量突破100万人次。
Ⅱ类标准
与2013年相比,2023年京津冀三地PM2.5浓度分别降低64.2%、57.3%和64.3%。密云水库水质水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,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,海河绿芯生态修复基本完成,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从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。
成效1
京津冀第三产业占比超六成
十年来,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。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.4万亿元,按现价计算,是2013年的1.9倍。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分别为43760.7亿元、16737.3亿元和43944.1亿元,是2013年的2.1倍、1.7倍和1.8倍。
从产业结构来看,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.2:35.7:58.1变化为2023年的4.6:27.7:67.7。对比可以发现,第一、第二产业占比均有下降,第三产业比重提高9.6个百分点。
其中,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,天津第三产业占比超六成,河北突破五成且提升最快,三地第三产业比重较2013年分别提高5.3个、8.6个和11.4个百分点。
从发展动能来看,新兴经济快速发展,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从2015年的8719.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8766.7亿元,占GDP的比重为42.9%,提高7.7个百分点;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.7%,较2014年提高1.4个百分点;河北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.4%,比2013年提高9.6个百分点。三地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,与2019年相比三地均增长20%以上。
成效2
超200家央企分支机构扎根雄安
十年来,北京坚持减量发展,开展“疏解整治促提升”专项行动,中心城区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超8000万平方米,腾退土地6000余公顷,市属高校、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在中心城区以外布局新校区、新院区。
“两翼”中,北京城市副中心蓬勃发展。2023年,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3.6亿元,按现价计算,是2013年的2.2倍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千亿量级,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加快施工,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及三大建筑建成亮相。
同时,城市副中心有序承接疏解资源,2023年国投云网、中建新科等17家央企二、三级子公司落户,累计落户93家;新引入市级国企及下属企业6家,累计61家。
另外一“翼”——雄安新区的城市框架全面拉开,城市建设的“四大体系”,即环城市外围道路框架、内部骨干路网、生态廊道和水系已基本形成。
从新区设立至2023年底,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70亿元,累计开发面积184平方公里,4017栋楼宇拔地而起,总建筑面积4370万平方米,新建地下管廊141公里。雄安国贸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。
央企累计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,首批疏解的4家央企总部、4所高校加快建设,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电信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加速推进。
成效3
去年上半年首都圈GDP占京津冀地区近四成
三地协同发展进一步带动了现代化首都都市圈(简称首都圈)建设。2023年上半年,首都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.95万亿元,占京津冀地区的近四成。
首都圈由“通勤圈”“功能圈”“产业圈”三个圈层构成。其中,“通勤圈”指环京交界地区,与北京的东部、南部等地区融合发展;“功能圈”主要指北京与天津和河北雄安新区,通过功能互补,加强联动发展;“产业圈”是指发挥京津冀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,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,提高产业配套能力,共同做大产业增量。通勤圈、功能圈和产业圈占首都圈的比重分别为10%、37.9%和52.1%。
成效4
十年来三地新增城镇就业近1600万人
就业方面,十年来,京津冀地区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95.6万人,三地分别新增316.2万人、441.1万人和838.3万人。
从就业结构来看,2022年京津冀常住就业人员中,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有2934万人,占55%,较2013年提高12.8个百分点。
北京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,就业人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,租赁和商务服务业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,合计占比为36%,较2013年提高8.7个百分点。
天津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中,就业人数增速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,金融业,增速均高于70%,占全市比重提升8个百分点。农、林、牧、渔业和采矿业就业人数较2013年分别下降50%和30%。
河北农、林、牧、渔业和采矿业从业人数也大幅减少,分别下降63.5%和47.3%。居民服务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,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数增长较快。
从收入来看,2023年,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1752元、51271元和32903元,与2013年相比,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7.2%、6.9%和8%。
三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快于城镇居民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,2023年,京津冀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较2013年分别缩小0.23、0.09和0.31。
成效5
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“同城化”
十年来,三地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共建共享。截至2023年10月,京津冀三地先后推出四批179项政务服务事项“同事同标”,234个服务事项实现“跨省通办”,200余项“京津冀+雄安”政务服务事项实现“移动办”,极大方便了居民跨省市办理日常事项。
教育方面,十年来,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,三地建立多个跨区域职教联盟和高校联盟。
医疗方面,三地推动社保“一卡通”建设,区域内的三级和二级定点医疗机构被纳入互认范围,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,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“同城化”。
经过十年发展,京津冀三地“跨城养老”步伐加快。截至2023年底推荐股票配资,河北省养老机构收住京津户籍老人近5000人,到河北社区养老的京津户籍老人接近4万人,京津户籍老人来河北旅居养老达59万人次。